第411章

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手机版:

</br>

李六元对几位老翰林拱手行了一个礼,道,“几位大人好。”他本就年纪小,面相长的嫩,一双桃花眼天生带着三分笑意,再加上他是一个爱笑的人,对着谁都是笑脸迎人,嘴巴又甜又会说话,一口一个大人的喊,对待前辈们态度谦虚有礼,所以他很快的就羸得了这些老翰林们的好感。

在这一点上,陆知书就远不如李问了。

当然这也是每个人的性格所不同,有的人是天生不撞长与人交际,所以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尽善尽0,每个人总有他所擅长与不擯长的事,人无完人。

李问面上带着笑,实则他也在用心观察翰林院里的每个人,所以他很快的就发现了翰林院这里看似一个简单的地方,实则这里也分成了好几派。有人的地方就有派别,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的人才会走到一起。

翰林院这里是一个清水衙门,每个月的那点俸禄都还不够一家人的生活之用,读书之人大多迂腐清高,瞧不起黄白之物,宁愿过着清贫的日子都不愿沾染上世俗之物,所以翰林院大多数的人都是每月拿着一点俸禄过活,日子大多过的清贫,所以多数的人都会在膳堂这里用午膳

只有少数家中条件好一些的翰林,会由家中的奴才送膳食过来食用,不然都是在这里将就吃一顿。

“我们就在这里坐吧。”章素回在这里两个月,认识了不少的人,他们领取了膳食之后,就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一起吃饭。老翰林们軎欢坐在一堆,他们后入翰林院的新进进士们则是坐在一起。

翰林院的膳食不能算得上好,米饭发黄,菜里面没什么油水,味道自然不会太好。

就是李问这么不挑食的人,他都有些吃不惯翰林院这里的膳食。好在他拿了两个埋头,馒头是粗粮混着细粮一起做的,就着清汤还能咽下去。

见陆知书不怎么动筷,他们从小就认识,李问知道这人挑食,所以他把一个馊头塞给陆知书,说道,“吃吧。”让他多少吃点东西下去,不然到他们要到下午才能回去,不吃点东西进去就要饿着肚子到晚上了。

陆知书看了一眼李问,接过了馒头吃了起来。

食不言寝不语,整个膳堂都安安静静的,几乎都没有什么人说话,大家都在安静的吃东西。李问坐在那里一边吃饭,心里则是一边在想要不要让家里给他送吃食过来,就他现在的饭量,每天中午就这么一点菜和饭他还真的是吃不饱。

不过他看章素回他们都没有让家里送饭过来,所以他又觉得他们一个刚入翰林院的新人不好做的太过明显,不然还让别人以为他们吃不了苦,一进来就给了别人不好的印象。这让李问的心里有点发愁,看来明日要带点干粮过来才行,起码肚子饿了可以吃点干粮填肚子。

中午有一个时辰的休息时间,用过了午膳之后,老翰林们三三两两的坐在一起聊天说话,李问听到了老翰林们也跟普通人一样,坐在一起会拉拉家长,说说家中儿子读书啊、婚配啊,谁家孙儿满月啊,娶媳啊,等等。

李问偷听了两句几个老翰林在那里拉家长,人吃饱了肚子就犯困,掩嘴打了一个哈欠,还

真的是困了,于是他就找了一个地方窝着睡个午觉。中午小眯一会眼,下午才有精神做事,虽说在翰林院这里没什么事好做。

下午也没别的事好做,李问就跑到藏书阁那里去看书了。

翰林院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藏书阁,外面找不到的孤本这里都有,看到这么多数,李问的眼睛都亮了,所以他干脆就窝在了这里看书。反正他现在的职务是修撰史书,多看一点书还能对本职工作有所帮助,所以他这也不算是不务正业,多读书有助于修史。

一个下午的时间李问都在藏书阁里看书,一看就看得入迷了,等到他翻完了手上最后的一本书,正好翰林院也放衙了,他们可以下衙了。

“唔……”李问伸了一个懒腰,一天的时间过的还真的好快,转眼就一天过去了。他把手上的书归回了原处,才出了藏书阁。

dijiuzww,赠会员,领福利:)

第八章,应酬

还是在殿试放榜之后章素回就说过要请他们一起去吃个饭,只是中间他与陆知书一起回乡省亲去了,到了近日他们才回到京城,中间他们还真没有机会一起吃过饭。

直到今日他们到了翰林院当差,大家见了面,章素回说要下了衙请他们去吃个饭,所以李问也就不好推辞,只能答应了。

“你回去同理婉小宝他们说一声,我与同僚在外面吃饭,让他们先吃饭吧,不用等我回去了。”出了翰林院,见到在外面等他下衙的小童,李问对李童说道,“你一会也不用过来接我了,等会我与知书一起回去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