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手机版:

</br>

他们虽说是皇帝的秘书办事处,然而朝中重要的事务都由内阁大臣和丞相、六部尚书他们去处理了,落到他们这里的都是一些筒单事务,忙的时候可能还有一点事情做,平常还是闲的时候多。况且翰林院并不是一个真正有实权的地方,他们手上的权力并不大,所以说翰林院是一个清水衙门也不为过,在这里能榜的油水也少。

翰林院这里挂的大多是闲职,并无太大实权。

李问被安排的职务就是从六品的史官修撰,陆知书被安排的是正七品编修,两人同样的都是闲职。他和陆知书被安排到了不同的人的手下做事,所以两个人就去往了不同的地方。

大成开国至今都还不到百年,每隔三年就扔一ftt进士进来翰林院编史,哪来的这么多史可编。

所以他第一天到了翰林院,带领他的上官只是让他先熟悉熟悉这里,交代了他几句人就走了,并没有安排事情给他做。李问不知道陆知书那里有没有事做,他自己那里就是干坐了一个上午,旁边又没别的人,他连找一个人说话都没有。

坐了一个上午,好不容易熬到了午休,翰林院这里有一个时辰的午休,提供一顿午饭给他们。

翰林院这里有一个提供给他们用膳的地方,领他们进来的曹老翰林给他们说过膳堂在那里,李问大概的知道方向,过去和陆知书碰了头后。

路上李问问起陆知书,才知道他同样是闲坐了一个上午,没什么事做。李问无奈的说道,“我也是这样。”要是在这翰林院里每天都是这么悠闲,他还真的要考虑是不是要换一个地方去了。

陆知书是计划调往到地方去当值,他这边要提了申请,还得等吏部那里批准,按照正常的手续最快也要三两个月后才能有结果批下来。若是陆长平陆大人能帮忙的话,可能就会快一些

李问并不知道前一日陆知书去与陆大人说了什么,不过现在他也不好问,等回去再问问他如何。

除了一甲三名进入翰林院,二甲前几名也有人进了翰林当差,别的人早就到翰林院了。两个人是回乡探亲之后,近日才回到京城,所以他们到翰林院来当差已经是两个月之后了。

两个人一同往腊堂过去吃饭,他们在这里碰到了比他们早到翰林院的章素回。

“章兄。”好不容易在翰林院见到一张熟面孔,李问的面上露出笑,与章素回打招呼。他们三个人一起打马游过街,也算是一起经历了一回同甘共苦过,有过革命的友谊。

陆知书同章素回颔了颔首,算是打了一个招呼。

“李兄,陆兄,我一直未见你们过来,你们是今日才到翰林院?”章素回是京城人士,早两个月前就进了翰林当值了,他一直都没有见李六元和陆知书过来,到今日才见到他们。

“是啊,我们今日刚到。”李问摸摸鼻子,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

也就只有他和陆知书两个人心这么大,别人若是能进入翰林当差,是恨不得隔天就到翰林院来报道,而他们两个人还跑了一趟老家,隔了两个月才到翰林院来报道,他们怕是最后到翰林院来报道的人了吧。

“哈哈,无事,早几日来和晚几日来都一样。你们家离的京城远,来回一趟所需的时日要不少了。”章素回知道两人是到膳堂来用膳,他对翰林院这里已经熟悉了,因而就自荐带他们一同到膳堂去领膳食。

膳堂这里每日提供给他们的是两素两荤,肉并不见多少,都是清汤寡水。

说来也是,大成建国至今还不过百年,国家本就没什么底蕴。武帝那个时候带兵打了那么多年战,整个国家到处都是生灵涂炭,那会不知饿死多少人。等昭宗帝登基之后,前面休养生息十余年,大成才慢慢的恢复过来,百姓过了一段好的日子。

然而,随着这些年昭宗帝日渐年迈,不大管事,董相把持朝政,朝中官吏贪污,再加上这几年到处各种天灾不断,朝廷连年赈灾,因而国库里早年存下的那点银粮都用完了,如今朝廷连各地賑灾的银粮都拿不出来,就连边疆的数万将士们的粮饷都拖欠了三年没有发下去。

再这样下去,整个大成怕是会危矣。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翰林院这里还能为他们这些翰林院提供一顿午膳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这个时候大家都到膳堂来用膳,所以他们在这里见到了比他们早进翰林院的前辈们。章素回比他们先进翰林院,因而他与这里的长辈们都有些熟悉了,与别人打招呼的时候,就顺便的给他们介绍。

“哦,这就是咱们的小六元啊,早就听闻咱们大成出了个小六元,今曰才得以一见。”翰林院这里不少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倒是六元还是头一个,大伙都把小六元当成了吉祥物一样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