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手机版:

</br>

“黑板?这是什么东西?”村长问道。

“等明日我让人来弄好,你就知道了。”李问简单的给村长解释了几句什么是黑板。村长点头,哦哦了两声,也不知道是真的明白了还是假的明白。

第二天,李问就带着人到学堂那里去,在课室的一面墙壁上钉了一块大木板,把木板刷成了黑色。

有了黑板就少不了粉笔,粉笔的主要成分就是石灰石和石裔,石灰石是常见的一种物质,存在于石灰岩、大理石等等一些岩石内,所以要找到石灰石并不难,他们附近的山上就能找的到,所以粉笔很快也弄出来了。

他们村子现在建了学堂,请到了先生,再过几日先生一来,他们村里的学堂就能正式办起来了。

村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里正和族长,以及村里的村民们。

村民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都很是高兴,村中除了少数的人家不想把孩子送去读书的,大多数的人都是盼着能把孩子送去读书的。若是他们村里办了学堂,以后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就方便了许多,更何况村中的学堂是免束脩,请先生的钱从村里的公中出,村里适龄的孩子都能送去学堂读书。

这一日,吃过晚饭后,孙怡提到了小儿子读书的事,她问家里人的意见,“等村里的学堂办起来了,咱们是继续让小鹏在镇上的书院读书,还是把孩子接回来村里读书呢。”

怎么说他们村里请到的先生是两位举人老爷,学问肯定要比书院的先生们要好。还有一点就是把孩子接回来村里读书,也省得以后来来回回的跑,也省了许多事。

“阿爹,阿娘,我正好想与他们谈谈小鹏的事。”趁着这会一家人都在,李问正想与他爹娘说说他弟的事,既然他阿娘先提起,他也顺便的提提这件事,他说道,“阿爹,阿娘,其实我这一次回来,我是想把小鹏带到京城那边去,京城那里的书院要比咱们这里好,还有如果小

鹏跟着我到了那边去,我也可以亲自辅导他的功课0”

“子敬和阿元的才学是好,只是他们最多只会在我们这里呆个三两年就走,不会呆太长的时间。等他们走了之后,咱们另外请的先生不一定能比子敬和阿元好。”

当然如果沈子敬和苏元能一直留在他们李家村当先生,让他弟留在村子里读书还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那两个人过三两年后是要上京城去考试的,要中了进士肯定就会在京城当官或去外地当官,他们不可能一辈子都在李家村这个小小的地方当一辈子的教书先生。

就是他们想在李家村当一辈子的教书先生,李问也不会允许那两个人在他们李家村窝一辈子,要沈子敬和苏元只是当个教书先生,那就真的太浪费人才了。

“这,你要带小鹏去京城?”孙怡听到大儿子的话,愣了一下,才问道。

“是啊,阿娘,我想把小鹏带到京城去,不知你们对我说的这个事意下如何?”李问知道他爹娘目前是没有办法跟着他到京城去,他阿爹和阿娘肯定是放不下作坊那边,作坊那边虽说是挂着他们李家村的名头,但是主要负责的人还是他阿爹和阿娘。

若是他阿爹和阿娘和他一块到京城去的话,他们肯定要带他奶奶一起去。李问问过他奶奶想不想同他到京城去的事,李王氏想了想还是委婉的拒绝了孙子,孙子能有这个心她就很高兴了。

老太太不是不想跟着孙子到那边去享福,而是她知道她一个老妪什么都不懂,怕是去了京城那边,会给孙子添麻烦。若是他们这边一走,老二家那边肯定是想跟着一起过去,他们要去了留老二在村里,村中的人又会说他们闲话。

“孩子阿爹,你看这个事,你怎么说?”突然的听大儿说要把小儿子带去京城,孙怡的心里有点没主意,她知道大儿子说的这个话有道理。若是大儿子能把小儿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小儿子跟着大哥读书有了出息,兄弟俩个日后能互帮互助,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出于私心,当娘的并不是那么想小儿子早早的就离开了阿娘的身边,大儿子小小年纪就去了那么远的地方读书,一年到头才回来那么一次,这些年她没少想在外的大儿子。

如今大儿子说要把小儿子带去京城,京城那么远的地方,她活了半辈子都还没去过京城,孙怡的心里有点慌,是以拿不定主意。

“嗯,这话,三宝说的没错,要能把小鹏带到京城去,肯定比让小鹏留在咱们这里好,小鹏日后定是更有出息。”李山谷的脑子比较清醒和冷静,他知道大儿子说的这些话有道理,他们大儿子在殿试是一甲第一名,连中六元,可以说整个大成都找不出比他们1子更好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