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页

“现在,好莱坞的几大制片集团已经兵精粮足了,他们每年都可以批量生产很多的商业电影。这些电影,谈不上什么艺术性,但是制作精良,特技、特效,非常好看,故事通俗易懂,紧张刺激,爆米花电影嘛!足够让全球各地的观众都掏腰包了!欧洲已经彻底沦陷,日本也差不多,成了好莱坞的大票仓,咱们国内要不是有保护措施,说沦陷,也就是一两年的功夫。”

“咱们国家算硬气,敢跟美国硬顶着不放开这一块的市场,只给他们每年二十部限额,可看看数据呢,人家每年就进来二十部电影而已,就杀得国内那么多电影丢盔弃甲,根本无力反抗了!”

“再说了,就算好莱坞电影一部都不放进来,咱们国家这些年经济发展那么快,国产电影的进步,也根本就追不上大家的消费胃口了。”

“再往长远了看,咱们总不能老是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呀!美国市场大,考虑到英语的全球性,它的市场的确超级大,但咱们华语电影的市场也不小啊!国内那么多人口,一旦经济再上一个量,十亿人口呢,这个市场彻底发展起来,得有多大?再加上东亚的日韩,和东南亚呢?我认为,这些地方天然就该是华语电影的后花园,好莱坞还没来得及彻底拿下的,咱们应该去拿下来,好莱坞已经攻陷了的,咱们也要去把它们抢回来!”

第44章 这是你的梦想吗?(下)

李谦说的有些杂乱,甚至说到后来,他的语气略有些激动,不过那都没有关系,鹿灵犀也好,陈可芳也罢,都是从小时候就对电影感兴趣,然后十几不到二十岁就开始了专业的学习,此后也一直都在从事相关教育工作,对电影,对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所以,李谦说的乱没关系,重要的话,有那么一两句就足够了,重要的思路,需要的其实也只是那么一个方向而已。

对于她们两个这样的专家级从业者来说,一点就透,绝非虚言。

事实上李谦说的,或许并非都是正确的,他对于电影必须立足于市场需求的论断,也是近两年国内电影圈内部经常会被讨论、会被提及的一个论题——有了市场连续两年的大滑坡这个事实基础在,胜于一切雄辩,到现在,即便是还有不少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但即便是他们,内心也已经很难再去排斥电影的商业化、市场化和娱乐化这个大的发展方向了。

但是,至少是在当下、在现在,无论是陈可芳,还是鹿灵犀,她们还都是第一次从一个人口中听到这样的一种描述——

国内的市场很大!未来会更大!

我们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应该从现在开始,就考虑将来要先把日韩和东南亚的市场给拿下来!

这个论断,谈不上惊人,但至少是直到现在,还没人敢说!

去年年底,在电影界内部的一次高端茶话会上,大导演秦渭曾经很悲观地认为,国内电影市场的这一次大滑坡,估计至少要十五到二十年才能恢复过来,也即他判断,要到2012年,甚至2017年,国内电影市场才有可能再次突破80亿票房大关,恢复到1997年的水准。

应该是基于这一论断,秦渭近期正在筹备的新电影,据说是接受了一部分好莱坞电影公司的注资,业界传闻,他的新电影计划试水一下国际发行,想要从在他眼中市场更大的英语市场里,分得一杯羹。

而比他这一论断还要更加令人悲观的是,最近几年,东南亚几个主要国家,正在步调一致地收紧对华语文艺作品放开的口子,转而把这个口子给了明显作品质量更高、且不容易因为地缘相近、文化相近的缘故对他们本国产生太大影响的英语作品。其中,好莱坞电影一举压过渐趋颓势的华语电影,就是很重头的一块。

例如,来自1998年11月的最新政策,新加坡每年允许进口二十部外语电影在境内公开放映,但给华语电影的限额,是只有五到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