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8章 熬冬和分裂

抗战之重整河山 鱼夫 1428 字 1个月前

时间进入1944年11月,欧洲各地也开始逐步进入冬季,气温降低,时不时还有雪花飘飞。   在人类的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候,有一个词足以说明世界各地人们对冬天的畏惧:

“熬冬。”

一个熬字足以说明一切,熬过去了春暖花开,熬不过去一切终了。

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冬天是一道坎。

20世纪之后,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冻死人的事情不能说没有,但已经相对很少了。

可1944年的这个冬天,很多日耳曼人又开始了熬冬。

一场战争让国内的生产力大大降低,粮食等各类物资基本在战争中消耗干净,从战争中活下来的日耳曼人缺衣少食。

很多人注定无法熬过这个冬天,看到春暖花开。

战争结束之后,各个战场上的德军战俘超过400万人。

在这400万人中,只有少数在柏林城周围投降的人能够继续留在自己的国家,其余的丈夫要么被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亚挖土豆,要么就是在大西洋沿岸扫雷!   总之,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一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返回自己的家乡。

绝大多数人都要被迫劳动改造。

另外,在整个战争期间,日耳曼人的总伤亡超过1,000万。

伤亡人数占其民族人口的17。

大量国民伤亡,战俘又不得归国,这致使战后德国国内极度缺乏劳动力。

中美苏三国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开始了全面重建工作,由于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妇女也必须走上工作岗位。

只有工作才能获得粮食、获得煤炭、获得御寒的衣物。

11月的天气还不算非常的寒冷,但是经历过战争摧残的柏林民众已经养成了居安思危的习惯。

在真正严寒降临之前努力工作,积累粮食和各种过冬的物资,否则的话很多人就无法熬过这个冬天。

因此民众的工作积极性很高。   最开始的时候,曼斯坦因和保卢斯的警察部队主要负责维护柏林城区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