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后面的事情如何,李问就不管了,知道他奶奶和阿爹他们会做好。

现在从书院回来,如果有时间的话,李问会教李四丫读两句三字经,教她记两 个字和一些简单的算术。在他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李问是想让李四丫都学几个字还 有会算术,这样以后做什么才不会被人欺负了。

在这个时代,女子是不能到书院去读书的,所以才有了后来祝英台女扮男装到 书院去读书的故事。

李四丫是个聪明好学的,往往她哥教过的东西她读两遍就能记住了。李四丫跟 着她哥学的很认真,等她学会了,回头还会教给两个姐姐。

姐妹几个平时干完了活计,还会蹲在一起在地上写写画画,把三宝教给他们的 东西学一遍。

就这样,姐妹几个今日记得两个字,明日再学两个字,这样越学越多,记得的 字越来越多,还学会了简单的算术。

第四十九章 县试之前【三更】

春去秋来,转眼三个春秋就过去了。

前一年陆知书和沈子敬都考过了县试,没有了他这个阻碍,陆知书顺利的拿下 了县试的第一名。

这几年陆知书都被他死死的压在第二名,也就陆知书的人品好才和他做朋友, 要是换成另一个人怕是早就嫉妒死他了。

李问和苏元的年纪稍小一点,先生怕他们考场发挥不稳,所以先生让他们押后 一年再考,让延后到今年再去参加县试。

陆知书和沈子敬他们两个是准备今年下场考府试。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面,李问是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书,尽管在上一世他已经读过 十几年的书还大学毕业了,但是这一次他比上辈子读书还要用心。在了解了之后, 李问才真正的知道这个世界的读书人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三年前他们家开始做起了小买卖,从他阿爹和二叔两个人做起的小生意,到带 着村里的一些人一块去做。

不过这个做生意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做的,一样的东西,有的人卖的出去 ,有的人则是卖不出去;有的人卖的好,有的人则是卖不好。而在这个过程里面, 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所以到最后只有不到十个人坚持了下来。

其他的一些人坚持不下去的,所以就算是他们眼红别人做买卖赚了钱,也是他 们自己的事。机会都给了,是你们自己做不下去,那就怪不得别人了。

他们家里现在是负责在出货,除去了原先做的荷叶鸡之后,后面还添加了好几 样吃食,还有干果吃货。年前李问想起了做豆芽的事情,他阿奶和阿娘琢磨了一下 ,给弄出了豆芽,所以过年前后这段时间他们豆芽就出的不错,小赚了一笔钱过年

做小买卖大钱赚不了,小钱倒是能赚一个,大家过一个好年。

这三年来家里可能是赚了一点小钱,所以年后他阿爹就提出了想盖房子的事情

他们家现在的人多,屋子就那么几间,孙子到现在都还和他爹娘一个屋子。听 到老大提出盖房子的事情,李王氏也不反对,道,“咱们家这房子是要盖的,就看 是怎么盖了,咱们都先商量商量。”

“你们兄弟两的感情要好,能一直这么住下去不分家,也是个好事。不过如果 说,日后一旦是说想分家了,各过各的,咱们也要考虑这个问题,你们说是吧?”

“阿娘,你想太多了,我和大哥这么好,哪会想分家啊。”李老二信誓旦旦的

说道。

“你现在是这么说,这话以后哪说的准啊。”李王氏看了一眼这个儿子,再看 了一眼站在那里的老二媳妇,老太太是知道老二这媳妇是个不安分的。现在她还活 着还好,万一哪一天她不在了,这个儿媳妇就没人压得住她。

这三年来,两个儿媳妇的肚子里都没半点消息,这让李王氏的心里给急的啊!

到现在老二那房都还没有个儿子,这也是出于老太太的私心,她是想着如果两 个儿子不分家,万一以后老二那里真的无后,老大这里也能帮衬着老二家一点。

一家人就在商量起盖房子的事情,如果他们家是要盖房子,是要盖泥砖房还是 盖青砖房,房子是要到哪块地盖,是要盖多大的,需要多少银两。

李王氏是想着孙子往后读书还要银两,就在犹豫是盖泥砖房还是盖青砖房,所 以对这个事是犹豫不决。

听到家里说要盖泥砖房,李问想了想,就说道,“奶奶,既然咱们要盖的话, 就盖青砖瓦房吧。房子是要住好几代人的事,盖泥砖还是青砖房什么的工钱都是一 样照算,就材料上加点钱,咱们干脆就盖青砖瓦房好了。”

主要是青砖瓦房牢固一点,房子牢固住的也安心。

而且这个房子又不是住个三五年的事,有可能是要住几代人的,出于这个考虑 的话,他们也不适合在现在这里盖房子了。他们现在住的地方是村中间,前后左右 都没什么地了,如果是要盖新房的话,是要另外找一块地来盖。

“乖孙你说的也有道理,那咱们就盖青砖瓦房吧。”李王氏现在是越来也听取 孙儿的话,主要是孙儿打小就是个聪明的,说话做事都有条有理,说出的话让人不 由的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