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七章,更新

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手机版:

</br>

第一百二七章,更新

“子敬和阿元到了京城来,村里的学堂那边怎么办?”李问问道。

“秀林,也就是老村中的三儿子,李秀林,你还记得不?”李山谷怕儿子忘记这么一个人,还特意的提了这么一句,“前两年他考上了秀才,看秀林那孩子的意思,应该是不想再往下面考下去的了,所以子敬和小元他们一走,秀林就回了村子当先生教书。”

以前村里的人都说李秀林是文曲星下凡,谁想到后面是他儿子一路考到了状元。大概也是因为他儿子考了状元,李秀林才彻底放弃了继续科考的心。不过李秀林要愿意回去村里教书,到底也是个好的,都是一个村里的人,曰后多少都会相互照顾,总比人在外头强。

现在外头有多少人挤破了头皮,想进来他们李家村的都没机会,他们自个村里的人,自然是要第一个先照顾了。

“哦,是秀林哥啊,我记得的,秀林哥要愿意回去村子教书,也是好的。咱们村里现在当教书先生也是不错的,秀林哥要在村里教孩子们读书,往后也能轻松,还能照顾着家里头李问点了点头,记得李秀林这么一个人,他记得他小时候李秀林就是个童生了,考了这么多年才考上了秀才,这不免让他心里一阵唏嘘。

但是这也是普通人读书考举之路,到了院试往后面,年纪上了三十的考生都已经不少了。毕竟天才只是少数,像沈子敬和陆知书他们这几个人,都是百里挑一的,但是如今考过了殿试的不过也只是他和陆知书两个人,沈子敬和苏元两人还在为考会试而做准备。

三年又三年,不是那么多人有精力和钱财熬得起的,就算是考过了殿试,后面还要看拍的名次和运气,所以说白一句,科举只是一条道路,走过了只是到了下一个起点。因而有许多的读书人在半途就放弃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说到了刘秀林,李问就想起七叔公,李问问道,“阿爹,七叔公的身体还好吗?我记得七叔公今年有七十多八十了吧?”

“嗯,是啊,老爷子高寿。老爷子的身体还硬朗着呢,每日都还一个人拄着拐杖、走到村口的大树下坐着和大伙聊天说话呢。”李山谷想起老爷子的那个脾气,都一把年纪了,还每曰都拄着拐杖到村子里到处走,还不肯让下面的孙儿们挣扶一把,他们都生怕老爷子不小心痛着碰着了。

“哈哈,是吗,那挺好的啊。”李问想到自己小时候还揪过老爷子的胡子,这一不经意间,十几年就过去了,老爷子应该也有七十多八十了。在这古代里面,是少有人能活到这个年纪的。

不过听到他阿爹说老爷子的身子硬朗,每日还到村中走动,他倒是放心了,希望老爷子能活到一百岁吧,他笑着说道,“咱们李家村还没出过百岁老人,希望七叔公能活到百岁。”

“哈哈,自然是要的。等回去,阿爹得把你这话告诉老爷子,老爷子听着了,准是会高兴,这一高兴,肯定就一口气活过百岁了。”李山谷说到了老爷子到村中的树下,每日都是说咱们李家村出了一个状元郎的事。

说得李问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七叔公这还是对他盲目崇拜了啊。

李问还问起了村里的一些事,从他阿爹的嘴里听到村里的人和事,似乎昨日他还是李家村的那个李三宝,一转眼他就成了京城的六元郎了。

“是了,阿爹,你在信中说你当了村长的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都给我说一说吧。”往曰只能从书信中得知家中的情况,如今他阿爹到了京城来,能当面坐在一起说说话,是他不敢想的事。

如今他阿爹能来京城,这对他来说还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