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手机版:

</br>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苦的永远都是百姓。

身在京城的李问每日按时到翰林院去点卯上班。

与他同期进去翰林院的不少进士们都调往别处去当差了,在所有人以为他这个六元也很快就会调往别处去的时候,他却一直留在了翰林院这里当差,他每日按时到翰林院点卯上班,每日看看书编编史,按时下班回去。

他们在京城的第一家铺子开起来了,每日的生意都很好。

尽管他们铺子的生意很好,但是李问却没有毫无节制的扩张他们的生意。李问深明白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给别人留一条活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京城这里,他不过是一个从六品的小官,只要他不做的过分,别人也不会和他这个六元过不去,生意大家一起做,有钱大家一起赚,和平共处,才能达到双贏的局面。

所以在家中妹子问他,“哥,我们为什么不每曰多卖一点东西,要是咱们多卖一点东西,不是能多赚一点钱吗?”

“钱是赚不完的,咱们有什么样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你看着京城中有多少的铺子卖胭脂水粉的,若是我们把京城的生意都包揽了,让别人的店铺无法生存下去,你说别人还会不会允许我们的铺子开门做生意?”李问就把这个道理告诉她,让她能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有一句话叫做,生意大家一起做,有钱大家一起赚,咱们的生意才能一直做下去。”

“哦,哥,我明白了。”李谨婉到底明白了她哥的话,所以也不在问这样的话了。他们现在每日已经能赚到不少的钱了,按照这样下去,没两个月他们就能把买铺子的钱赚回来了。

有了她哥的这一番话后,李瑾婉有多余的时间就用来研究怎么去调制更好的香水,和熬制更好的口红和胭脂,这些都是他们铺子里卖的最好的东西,也是最赚钱的东西。

八月一到,没几日就是八月十五的仲秋节了。

早在七月底,与书信一起托人送回去的,还有送回去给老师和家中爹娘长辈们的节礼。在外面这么多年,李问几乎是每隔一月都有一封家书送回家。到了京城之后,李问也托往来的商队送过几次书信回去南阳和家中给爹娘亲人。

他是算好了时间,只要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书信和节礼能在八月十五之前送到。

在十五之前,南阳那边来了书信,与书信一起送来的还有傅院长托人给他送来的礼物,满满一大车的东西。李童拿着书信往里面跑,一边跑一边喊,“少爷,少爷,南阳来信了,还送了一车的东西过来。”

“哦,是吗,拿过来给我看看。”李问接过书信,让李童去帮忙把礼物都搬进来。

李童应了一声,就往外面跑出去了。

李问拆开了信封,看到了里面熟悉的字迹,坐在那里认真的看了起来,仿佛能想象到傅院长坐在案桌前给他写信的样子,他的眼眶顿时就湿润了。

信中是老师对他的关怀和叮瞩,上次他与老师说起了在翰林院里的事,老师在来信中让他安心留在翰林院里,让他往日里要多读书,不要当官后就荒废了读书。后面是让他遇到什么事,小事就自己解决,大事上处理不了的就写信与他说,虽然后面加了一句,如果能自己处理的就自己处理,不必凡事都问他。

但是他依然是能感觉到了傅院长对他这个弟子的关心。

李问想起了去年的八月他还在南阳读书,老师亲自给他上课讲书。今年的八月他就到了京城当官,离的老师十万八千里远了,往后他们想见一面都不容易,只能靠着这一纸书信传递消

还有家中的爹娘亲人们,他到京城这里当官后,日后想见他们一面都难了。也不知道家中的爹娘和亲人们是不是像他想念他们一样,在家中会想念他们,想来是会的。不知他奶奶的身体是否健康安好,老人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上次回去见到老人,老人看起来似乎又老了许多

李问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把看完的书信收了回来,装回去了袋子里面放好。

至于送来的礼物,李问看了看,让人把吃的东西拿去厨房那边,其余的一些用不上的东西就先收回库房去放好,一些瓶瓶罐罐的东西放在外面也是碍地方,不知道皇上赏给他的状元府还要多久才能修蕞好,等那边修葺好搬到那里去住,地方会更大一些。

自从陆知书走了之后,每次站在湖边看风景,他的心里总有一些惆怅。

到了仲秋节的前几日,李瑾婉放下了手上的事情,带着家中的女眷们开始着手做月饼,她对她哥说道,“往年在家的时候,我都跟着大娘做月饼,这些事情都是大娘教给我的。哼哼,你不在家,大娘可疼我了。“简直是把她当成亲闺女一样疼爱,她有点想她大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