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手机版:

</br>

“好好好,我就知道三宝一定会有主意。”村长听到了这话,高兴的笑了起来。

今曰到了祠堂那边去,李问也看到了立在祠堂门口的石碑,他把上面的族规和村规一条条的看完了,上面是一条条规定村中人的规矩。

其实那上面的规矩基本上是符合这个世界的人的想法,只是对于一些惩罚的事项,李问觉得不够人性化的,就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村子、每个家族都应该有他们的规矩,只是咱们的村规和家规,不能超越过了国法之上,因为一旦超越了国法,咱们就是犯罪了。”

其实那上面罗列的规矩都十分的详细了,只是里面有一些触犯了村规和族规的处罚危机到个人性命的,这个就触犯到了国法了。规矩应该立,但是国法他们也应当遵守。

大成国有大成国的国法,但是大成的国法还并不是十分的健全和全面,李问在读大成法的时候,就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当然从本质上来说,国法的存在就是为了约束和规范民,保护统治者的利益,所以大成的国法里面自然是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

当然哪怕是在现代,现代的法律法规也并不是十分的健全和全面,也会存在许多的不公平

如今他无法去改变大成的国法,但是对于李家村的村规,和他们李氏家族的族规,李问提出了他不同的看法,对于一些他觉得有问题的,拿出来一条条的与村长和族老,以及族里的长老们讨论,并且拿出让他们信服和同意的理由。

前天刚回来,李问还没有空与村长和族长们一起坐下来说说话,正好今日他们有空,李问和大家坐了许久,了解他们村子的情况,知道在他不在的这段时间里面,他们李家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这一切并非是他的功劳,而是这个村子每个人的努力,才能有他们李家村的今曰。

听了李问的话之后,村长和族长与族中的长老们一起讨论了之后,村长说道,“三宝你说的这些我都记下了,等回头我找工匠来重新刻两块石碑。”

村子里的长辈们都还像从前那样亲热的喊李问一声“三宝”。

比起别人喊他大人,李问更习惯村中的爷爷叔伯们喊他的小名,回到了李家村就没什么李大人,只有他李三宝。至于年纪小的就喊他哥哥,辈分比他低的就按照辈分喊,照着村里的规矩来。

听到村长的这话,知道他们是把他的建议听进去了,李问点了点头。

dijiuzww,贈会员,领福利:)

第九十八章,谢师宴

李家村的村门大开,一辆辆的马车排着队进来。

村口守着的村民一一地检查过进来的车马,拿到请帖之后才对进来的车辆放行。如今的李家村有了护墙,除非是本村的村民,外人一律不能随意进来。

一辆辆马车在李家大院的门前停了下来,车上的人从马车上下来。知道书院的曲院士和先生们一起到了,李问快步的迎了上去,对先生行礼道,“学生见过曲院士、蔡先生、姚先生和姜先生。”

“快请起,快请起。”曲院士忙的上前去扶起了李问。

今年他们清平镇出了一个状元郎和一个探花郎,状元和探花幼时都在安麓书院读过书,书院里的先生们对这两个学生的印象还十分的深刻。

李问出身农家,是一介农家子弟,他在安麓书院读书的几年里,每次的月考、季考和年考他都是排在第一名,县试、院试和府试连中小三元,十岁不到就考中了秀才。直到现在,书院的先生们还不时会提起李问这个学生。

六年后,李问再一次连中大三元,乡试案首、会试会元以及殿试被圣上钦点为状元,成了他们大成至今的第一个六元,在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曲院士和书院里的先生们高兴地一宿都没睡着。十六岁的六元,从前朝往上都找不出一个来。

陆知书这个探花郎并非不好,只是在李问这个六元的衬托下,就显得有点黯然失色了。但是在外人的眼中,他们两人同为一甲前三,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这一次李六元的谢师宴,安麓书院被邀请到的先生们和曲院士都一起来了。

眼睛望着面前的少年郎,曲院士连说了三声,“好,好,好。我们知晓你高中状元,我与蔡先生姚先生他们都甚是欢喜,你幼年读书就聪明好学,勤勉刻苦,我当时心中就想,这个学生必定是状元之才。”

就连向来严肃的蔡先生,这会)l见到这个学生脸上都有着笑,眼里甚是满意。

“是先生们用心教导,才有问的今日。”李问态度谦虚,感谢先生们对他的教导。今曰他把书院的先生们都请来了,这里面不少都是在他幼年启蒙时期教导过他的先生,在他的启蒙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