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手机版:

</br>

从老汉的话里,听的出老汉的担忧。

这不仅是老汉的担忧,更是大成国里千千万万种地的老百姓们心中的担忧。

农民一年下来辛苦的种地,为的就是地里能出一点粮食,一家人有口饭吃,这年成不好,地里的粮食就少了。朝廷的赋税年年增收,地里种不出粮食来,朝廷的赋税拖欠不得,等到时候交了朝廷的赋税后,他们就没有粮食果腹,一家人就只能活活饿死。

老百姓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但是在这个时代里,对于这些活在最底层的是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人会关心他们的曰子过的如何,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陆知书陪在李问的身边,他对这些小摊子上的东西并不感兴趣,但是他很有耐心陪着少年一步一步的走。赵向毅和谢云飞不远不近的站在两人的身后,以两人的耳力,都听得到李六元与他人的谈话。

“老伯,你要坚信,只要努力,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心有所望,人才能有所坚持,李问留下了一句话,和陆知书一起走了。

赵向毅和谢云飞跟在两人的身后。

他们边走边看,街上行人往来,耳边是喧闹的声音,卖东西的小販在吆喝,讨价还价的声音,拉着货物的商队从拥挤的街道上跻身而过,喊着,“让让,让让……”

各种声音交杂在耳边,和眼前热闹的景象形成了一副立体的画面。

“为君者,为官者,不到老百姓生活的地方去,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老百姓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就是此刻他们走在街上,都能很清楚的看见一些关于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如何,李问的这句话是有感而发。

只是不管是在哪个时代,真正能关心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如何的当权者并不多,他们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利益。

陆知书听到李问的这句话,脚下的步伐顿了顿,说道,“嗯,你说的是对的。”

“这个道理我们能明白,但是要去真的做起来,也许会很难。”真正的为百姓去做一点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李问回头想了想陆知书决定离开京城,去往地方当官的事情,他说道,“知书,我后来想了想,你说想离开京城,到地方上去当官的事,我后来回去想了又想,对你说的事情是支持的。”

“我们要是一直都坐在京城里面,永远都不知道老百姓们的生活是如何,老百姓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民,百姓,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根本,若是国只有君与臣,没有百姓,又如何称之为国?因而,这话可以说之为,没有民,就没有家,更就没有国的存在。”

“我们这些人,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才考中进士,我们为何要入朝当官?当官不为民谋利,还不如回家去种地,我说的对吧?所以知书,不管我们以后要做什么,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为官的初衷。等我在京城留个三两年,没准也会找机会到地方上去走走。”

在很久之前,李问就想过若有一天他能考中进士、入朝当官,他要当一个什么样的官,要如何去当官。而在殿试之后,他们位列一甲三名的几人都被授予了官职,等回乡探亲完之后,他们回来就真的要入朝当官了。

如果说以前觉得当官只是自己的未来里有可能会发生的事情,那么现在这件事已经发生了,他们如今已经有官职在身,所以他们要开始去正视这个问题,要当什么样的官,以及如何去当官的问题。

而不管他们日后是在京城为官,还是下去地方上任职,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去当职。真正为百姓做事情的人,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都一样能为百姓做事情,然而只有知道百姓们过的

日子、知道百姓们要的是什么,他们才能更好的去行使自己的职责,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今日听君一席话,胜过我读十年书啊。阿问,我远不如你。”陆知书听完好友的一席话,心里明白他远还不如少年,不管是在读书上,亦或是在学识上,一些他都没想过的事情,少年早早就想明白了。

如今听好友一席话,让他顿时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

“呵呵,那个我也是随便说说的,你且听听就好。你哪里什么不如我了,你这么优秀。”李问并不赞同陆知书后面那一句话,在他的眼中,陆知书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若是在现代,陆知书这样的人绝对就是十足的学霸。

没有民,就没有家,更没有国?谢云飞听到李六元的这一番话,摸了摸下巴,觉得李六元这话说的有道理,心想真不愧是他们大成出的第一个六元,小小年纪就会想到这么深奧的层次去了。

只可愔朝廷中的那些官员们当了半辈子的官,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当官,整日不是想着争权夺利,就是想着怎么从百姓的手中得到更多的利益,想想那些人都是可悲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