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手机版:

</br>

“此子当是状元之才。”

詹大学士观过卷子之后,脸上露出了笑,满意的点了点头,在卷子上面凭了一个“首”字。会元的卷子被放在第一位,评卷的考官们没有人有任何的异议。

有了会元的这一篇出彩的文章在前,众人再看后面的文章,总是不自觉的拿来跟前面第一篇文章相对比,不管后面的卷子怎么看,都总会觉得这些文章少了一点什么,总让人觉得有些索然无味了。

后面的文章里面也不是全然没有优秀的文章,其中也有几篇写的好的文章,评卷的考官们在评阅完了卷子之后,众人经过商议,按照文章的高低排出了顺序。

“卷子都评完了?”昭宗帝的心中还记得殿试的事,忙了一会之后,皇帝抬起头来问道。

“回皇上,已经评完了,您是否要亲自过目。”一旁的太监回复道。

“呈上来。”皇帝放下了手上的事情,让内侍去把考卷呈上来,把排在前面十名的卷子都拿过来给他看。排在第一的就是李问的卷子,皇帝拿了起来,一字一字认真的看了起来,不时的点头,看的出来皇帝对这张卷子甚是满意。

“太子,你也瞧瞧。”皇帝看了过后,让人把卷子拿到站在下面的太子殿下,杨绍慕接过了卷子,一看是李问的卷子,他一字一字看的也十分的认真。

几位皇子都在这里,大皇子杨邵勇从小就是个喜欢舞刀弄枪,不爱读书的,一看到书他就头疼,大皇子对这些文章一点都不感兴趣。刚才杨邵勇也同站在殿内,他自然也看到了李问,要说他对李问这个人的兴趣还大一点。

大皇子是个男女不忌的,喜欢女人,同样的也喜欢男人,特别軎欢十三四岁的少年,身子骨又软,抱在怀里的感觉并不必抱着女人的差。此刻的杨邵勇想到那个小会元,长相清秀,带着一股读书人的书卷气,他还没玩过这一种的,杨邵勇的心里痒痒的,有点想把那个少年搞到手。

“二皇兄,是什么样的文章让你和父皇还有翰林们都极为赞赏,也让皇弟欣赏欣赏呗。”见到杨绍慕看完了卷子,三皇子杨绍康笑着讨要。

伸手不打笑脸人,杨绍慕也不能不给,只好把卷子给杨绍康了。

杨绍康也就样子还可以看,特能装,实则也是草包一个,他能懂得欣赏什么叫好文章?杨绍慕在心里笑了笑,也不揭穿他了。

刚才他看了李问的文章,李问写的这一篇文章是太好了,何为民,臣为民,子为民,商人为民,农为民,文章的开头就把君和民的位置定的很清楚,大成国只有一个君,其余的人皆为民。

文章中提到了“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不得不说这一篇文章里的一些观念是新颖的,让人眼前一亮,打破人从前固有的思维。而

文章中对前面所提到的观念,后面的解释都让人心服口服,文章中举了不少的例子,更是提到了大成目前的问题所在,要如何让大成更加的繁荣,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若说前面抛出来的这—个个问题都能引起人的深思,那么文章后面提到的几点建议,让人的兴趣更大。

看过了这一篇文章之后,身为太子的杨绍慕同样的陷入了深思之中。

就是后面的四皇子杨绍简看过李问文章之后,眼里闪过一道赞赏,心里同时对李问这个人起了兴趣,若是有机会的话,他一定要好好的认识认识李问这个人。

坐在上面的昭宗帝看过了文章之后,都会让人一张一张的送到下面去给太子和百官们一起看看。

今曰下朝之后,文臣大多都还未出宫,留在了宫中,所以翰林们那里评完了卷子之后,这些文臣们也有机会看看这一届科考的文章,一个个都厚着脸皮去讨要文章。也就只有这个时候,这些平日里分成了好几派的百官们才没有一见面就掐架,能够和平共处一会,还能凑在一起研读文章。

站在百官之首的董相也看了李问和其他几位考生的文章,董相对每一篇文章都赞誉有加。能在会试中排在前几名的考生,一个个都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这里面就没有不好的,董相的这一番赞誉也没有错。

“此子的年纪尚弱,如此年纪就得了头名,是不是……”在众人都认为李问当被钦点为状元的时候,下面也有一股很小声音说李问的年纪太小了,不能点为状元,这些大多是年纪比较大的官员,思想守旧。

这话一出,很快的就有官员反驳了,“贾大人,你的这话,请恕我不能苟同。”

“每三年一次的科考是评出最为优秀的人才,还按照文章的高低优秀与否评定出来的,而不是看一个人的相貌和年纪。若是按照你说的这般,那是不是都要年纪大把、胡须老长的才能评为状元,年轻一辈的人都无出头之日了,贾大人你这般扼杀年轻才子,请问这是何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