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九章 顶级杂志社

刚起身,谢长庚的手机突然响起,是《经济家》杂志社的总编辑李长风打来的电话:“喂,谢教授啊,我是《经济家》杂志社的李长风。咱们之前说的那期约稿,不知道谢教授准备得怎么样了,我们打算在下一期也就是4月10日出版的刊物上头版隆重推出,时间只有一个多月,说短不短,但说长也不长。”

“噢,老李啊,之前你们的副总编就给我打过电话,这期你们主推的题材是互联网投资模式创新,这个选题非常好,我已经有了初步的考虑,不过要形成一万字左右的长篇论述,恐怕还需要三到四周的时间,最迟4月1日交稿,怎么样?”谢长庚说道。

《经济家》杂志作为国内顶尖经济类期刊,不仅发行量巨大,达到了三十万册的规模,而且无论在商界、政界乃至学术界,都有极强的影响力。

平常的教授想要在上面发表一篇豆腐干文章,都是要求爷爷告奶奶的。

这次《经济家》杂志社为了互联网经济这个大型选题方向,特地向谢长庚教授约稿,还给出了第一篇万字稿件的位置,这对于谢长庚这样的顶级教授,都是不常有的待遇。

老谢至今在《经济家》杂志上发表过六篇文字,其中三篇还是一千字左右的豆腐干,另外最长的一篇稿子,也就是六千字左右,而且拍在第三篇的位置。

由此可见,头版第一篇万字长文,那绝对是整期刊物的扛鼎大作,特别是年初这几期,是为整一年定调的,分量都特别重。

可以说这次4月10日发行的2002年度第三期《经济家》杂志,是全年度最重要的一期,作为这一期的头版大作,杂志社的重视程度自然是极高的,连发行日期都比惯例推迟了五天。

所以眼下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杂志社的主编,也是国内著名经济学教授的李长风就给谢长庚打来了电话。

“老谢啊,你这篇稿子是我们这期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要提前二十天左右拿到稿子,然后还要就其中的问题就行修改和讨论,这一来二去非常耗费时间。”李长风说道,“所以希望您抓紧时间呐,最迟最迟3月20日要把稿子给我们,您看怎么样?”

“20日?”谢长庚深吸了一口气,“好吧,我抓紧一点,20日之前把初稿给你们。”

“好,那就这样,有任何问题可以找杨副主编。”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