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二章:强大的竞争对手。

双方正式展开第一波交锋,uber在58同城、赶集网、猎聘网、英才网等网站都投放了大面积广告,一下子就把大黄蜂的广告也压了下去。

原本uber以为大黄蜂会立刻反击,然而他们等了好几天,大黄蜂始终没有反应,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大黄蜂只是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是个怂包?就连uber的ceo卡兰尼克都很疑惑,他在进驻华夏市场时,就对方黎做过调查,他应该不是那种虎头蛇尾的人才对。

然而,一个礼拜之后,大黄蜂专车突然宣布,他们已经招募到了足够的专车司机,大黄蜂专车正式上线!

一时间,uber上下全都傻眼了,因为他们目前招聘到的司机才只到计划的三分之一,大黄蜂怎么突然就招募到了足够的司机?按理说,以大黄蜂公布的专车数据来看,他们所需的司机数量应该跟uber差不多才对。

很快,新浪新闻的一篇报道给了他们答案,原来就在uber在网上大肆烧钱打广告时,大黄蜂却另辟蹊径,将大量的广告费用投入到了出租车广告牌、线下公交站台、地铁口、以及小区电梯等区域,要知道,大部分有经验的司机年龄都在35——45岁这个阶段,他们其实上网时间有限,平时找工作也都是靠熟人介绍的多。

uber很快发现,他们似乎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了解华夏,而他们的对手,的确存在主场优势。

不过大黄蜂专车既然选择上线专车服务,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向uber发起了挑战,uber自然不能退缩,于是,uber只能一边继续招募司机,一边紧随其后上线了优步专车。

专车市场此时在华夏还属于新鲜事物,而且由于价格相对昂贵,用户数量也相对较少,对此,孙华楠采取的策略依旧是补贴,不过这回补贴并不是面向司机的,而是针对乘客的补贴,比如首单半价,第二单七折等优惠。

对此,uber倒是入乡随俗,把华夏互联网企业善于“借鉴”的秉性,学了个十足,很快也推出了首单半价,第二单六折的优惠政策。

对此,孙华楠也只能继续加码,首单半价,并且从五块钱的现金红包。

很快,在大黄蜂跟uber的激烈竞争中,首次乘坐专车的价格已经低于正常坐出租车的价格了,于是,许多用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使用专车。

结果还真别说,专车相较于出租车更加高档,坐起来更加舒适,而且司机也更加照顾乘客的乘车体验,不会把车开得跟速度与激情那样,毕竟他们跟出租车司机不一样,是拿工资的,没必要玩儿命跑。

魔都应该算是华夏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一座城市,没有之一,基本上所有国外流行的事物都会先到魔都进行实验,然后再考虑进行推广。

专车很快就以更加舒适的乘坐体验获得了一部分用户的青睐,专车的日订单也开始有每天的几百单,迅速增涨到几千单,不过到了这个数量,就不是只靠发放补贴就能提升的了。

对此,uber开始策划一系列的广告宣传方案。

比如在戛纳电影节期间,uber在法国巴黎和尼斯之间开展过飞机接送业务,一个小时的航程收费9000美元,当然,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所服务的都是一些国际影星,而这些国际影星就相当于帮他们做了免费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