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世家子 清涴 1555 字 2个月前

然而自觉赚了银子的乌日厉并不被这些重赏所迷惑,赏赐虽重要,骨气不能丢!

顾淮之叹了口气,把话说得更直白,“你应当听过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往你们的先祖也是要向山下朝廷俯首称臣的,你不过是跟着先祖的步伐做同样的事擦了。没什么丢人不丢人的。另外,若是你们在山下待得不顺心,再跑回山上去,朝廷也不会浪费兵力进深山。这事儿你们先祖也没少干,反正在深山老林中,精锐之师碰上你们都得头疼,又没什么好处,朝廷也不耐烦浪费人力和财力。”

乌日厉正想拍桌子吼上一句你这是看不起谁呢?脑海中猛然灵光一闪,蓦地反应过来:对啊,我可以先向朝廷称臣,当朝廷立起来的牌坊,把好处拿了再说。要是山下人背信弃义,大不了又回山上去!

顾淮之见乌日厉神色有所动摇,显然是听了进去自己的话,开始仔细考虑下山的问题。念及此,顾淮之心中也忍不住感叹,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可算是快把这只青蛙给煮熟了。至于上山?嘿嘿,想多了,山下日子这么好,谁还惦记着回去过挨饿受冻担惊受怕的苦日子啊。

明晃晃的阳谋,你能拒绝得了吗?

最终,乌日厉还是点个头。顾淮之将此事告知了陈刺史,由陈刺史上奏元熙帝,康郡山民头领乌日厉感念圣恩,愿带山民下山,谨遵圣人教化,以报浩荡皇恩。

这是元熙帝登基以来第一个不需要动兵就主动臣服的山民部落,这等大事,必要记载史书之中,彰显帝王雄才大略。

以一己之力劝说乌日厉下山的顾淮之,自然又在元熙帝心中加深了国之栋梁的形象,履历中又添了一笔夺目的功绩。

第104章 晋升

乌日厉答应下山这年,正好是顾淮之在康郡待的第三年。官员三年一考评,顾淮之这三年在康郡干出的成果众所皆知,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不说,还把难搞的山民也劝下山主动向元熙帝递了臣服表。这么一桩一桩的事数过来,顾淮之这三年也称得上一句功绩累累。再加上一个正任吏部尚书掌百官铨选的顾玄,几乎所有人都认定顾淮之今年考评过后便能回京,而后一路青云直上,拜相不过是早晚的事。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顾淮之竟然决定继续留下来。主要是康郡这边的旅游业也才刚起步,了解其中道理的官员真不多。要是随便换了个什么也不懂的郡守过来,那顾淮之这三年的努力怕是要泡汤。

再说了,还有乌日厉呢。别看这家伙在顾淮之面前挺客气,当初这位可是在陈刺史面前都敢动刀子的狠角色。乌日厉刚刚带着族人下山,顾淮之要是回了京,碰上一个不太看得起山民的郡守过来,一个不注意就能点燃乌日厉那个暴脾气,到时候乌日厉一怒之下跟朝廷翻脸又带着族人回山上了怎么办?这么多的劳动力,多大的价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