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世家子 清涴 1543 字 2个月前

顾玦对郑文襄并没太多关注,他又不混官场,要不是顾淮之平日里和郑文襄颇有交情,顾玦估计都想不起来郑文襄到底是哪位。

最吸引顾玦的,还是顾淮之做出的这个驰道。

对于新事物,人都有好奇心。以顾玦的眼光,自然能看出,驰道的作用,绝不仅如此。

驰道的出现,极大缩短了赶路的时间。也就意味着,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如同现在,府城酒楼中就能有离府城上百里远的安顺县才有的新鲜蕨菜,若是往年,酒楼里只有别地儿的干菜,想要吃新鲜的?不好意思,您自个儿去当地吃吧。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已经有商户看到了这驰道的巨大作用,这可是他们运货的神器啊!

这就要夸一波顾淮之的安排了,驰道的标准是按照官道来的,也就是说,这一路上都有驿站,驿站里备好了换乘的马匹和士兵,大大的提高了运货途中的安全性。这么平坦的道,马也跑得快,一站一站停,有具体的歇脚处,那可比带着一堆货物出门结果碰上劫道的山匪强多了。

当然,这路费也不便宜。对此,顾淮之理直气壮得很,官府修路不要钱的吗?后续维护费也得算上,想走驰道,高速费交来!

原本陈县令心里还有点慌,毕竟顾淮之定的过路费是真不便宜。相对于之前收的商税,这过路费算下来可都是商税的好几倍了。更过分的是,顾淮之还特别精明的表示,过路费是过路费,商税是商税。这税费……陈县令都担心商贾们会一怒之下全体撂挑子不理顾淮之。

然而让陈县令困惑的是,商贾们不但不反对,反而全都喜滋滋地捧着银子过来交过路费,看着驰道的眼神就跟看金元宝似的。

陈县令简直要怀疑,到底谁才是商贾?不都说商人重利,精明又能算计吗?为什么这些商人就跟脑子进水似的一股溜往外送银子呢?

顾淮之倒不意外,成功的商人本就具有超前的眼光。商人们看重的是驰道给他们提供的持续价值。现在还是逐渐打通康郡郡内各县的路,等到日后打通了全齐朝境内的路,那他们商人的盛世就要来了。想想吧,赶路的时间变短后,原本放不了多久的东西也能远销各地,他们在各地来回运货的次数也能变多,节约了时间成本后,生意次数多了,进账自然要多上不少。

相比之下,那些多出来的过路费,真的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更何况,这可是官道,有朝廷做保,他们运货路上也不用胆战心惊地怕碰上劫匪了。天知道持续了两百多年的乱世给了商人们多大的打击。乱世乱世,流民多,土匪多,他们这些运货的商户,在这些流民土匪眼中就是大肥羊,不抢一把都不好意思管自己叫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