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世家子 清涴 1554 字 2个月前

哪怕是把三代不能参加科举减成两代,这些士子都能爆发出无限热情。他们自己算一代,儿子算一代,到了孙子这一代就能继续科举了。也就意味着要是他们活得够久,还能亲眼看到孙子穿上官服的那天,诱惑这么大,谁能不心动?

冯克己还想抬杠,顾淮之直接张嘴堵死了他的后路,“大人如此挑三拣四,想必是心中已成算。晚辈才疏学浅,方才之言也不过是随口一谈,愿听大人指教。”

成算当然是没有的,冯克己憋屈地撇过头,咬牙夸道:“你这提议十分妙,我也想不出比这更合适的办法。”

娘的,要是我能想出来,还能让你叽叽歪歪?

顾淮之微微一笑,淡定一拱手,“多谢大人夸奖。”

顾淮之对冯克己,第一回 合,顾淮之胜。

第79章 完胜

政事堂这帮人都是老狐狸,眼看着冯克己在顾淮之手里吃瘪,其他人心里对顾淮之评价又高了一个等级。往常他们对顾淮之只有一个笼统的印象,出身高,长得俊,有才华,还是第一届科举取士的状元,典型的优秀世家子的代表。

说实话,类似这种形象的世家子,各大世家都能找出不少符合条件的人来。是以哪怕顾淮之先前的名声再响,在这些真正的大佬眼中,也还是太过年轻,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换句话说,顾淮之给他们的记忆点不深刻。

直到今天这一出,顾淮之三言两句化解了元熙帝给他设的坑,又轻轻松松把冯克己撅了回去,这才让这些大佬真正重视开始顾淮之。

重视才好啊,顾淮之受到的关注越多,证明实力的机会也越多。风险和机遇永远都是并存的,只要顾淮之再多表现几次,以后元熙帝要提拔他,这些大佬也没有什么闲话可说的。

有能力的人,到哪里都能凭借真本事出头。顾淮之这一届的士子,有科举这同一起点,却也在不同的时刻,开始慢慢地拉开了差距。

元熙帝对于教育资源的设想是,京中设国子监和太学,各州设州学,府有府学,县有县学,最低一级的就是庠学,类似于后世的乡镇小学,其实就是用来给孩童开蒙的。

没办法,眼下交通不便,村镇的孩童要是想读书,只能看附近有没有识字的人,也不拘对方学识如何,只要能教孩童认识几个字就行。不然的话,这么大点的孩子,哪家父母这么心大,让他们去县里求学呢?